|
亚洲时报
学校数量占优势 国小10年后无可取代
August 7, 2016
(吉隆坡6日讯)华文学校将在未来10年取代国民学校?不可能!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及全国校长职工会副主席王仕发,不约而同地斩钉截铁表明,华校不可能取代国民学校,因为在学校数量上,华校始终落后于后者。
尽管华校重视“五育”-“德智体群美”的教育方针,赢得美誉,不过,国民学校也有特色,无可取代,例如把宗教课列为正课,是巫裔家长把孩子送往就读的优先选择。
他们今日受《光华日报》询及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的研究报告,这么回应。
目前,国内共有5877所国民学校,多源流的华校有1298所,淡米尔学校则有524所。
昨天,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前成员张国祥(译音)博士透露,经过两年研究,未来10年,华校或可能取代国民学校,成为主流学校,因为今年在华校报读的巫裔生,高达18%,反观在国民学校就读的非巫裔生,只有4%。
他也是国民大学教授,他说,预料(在华校)这个数剧会逐年增加,因为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巫裔家长不把孩子送往国民学校。
他指出,中上层收入家庭不把孩子送往国民学校的五大原固,即缺乏老师及教材、由单一族群掌管学校行政、更倾向于伊斯兰教育、纪律问题及学校维修不尽善、电脑设备落后。
张盛闻:华校扮团结要角
张盛闻说,非华裔生到华校念书的人数的确有所攀升,但这也只能显示华校在多源流社会及国民团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华校董事部甚至担心,非华裔生人数逐渐增加,会影响到华校本质。我认为,董事部应以正面态度看待此事。”
他认为,董事部应为更多人学习华语而感到开心,让各族学生在相互了解的环境里,让国民更团结。
对于政府会否增建更多华小以满足需求,他说,这胥视华校生的需求而定,毕竟目前非华裔生占多数的华校,都坐落偏远地区。
他举例,沙巴一些华校的非华裔生占总人数40%,主要是毗邻没有国民学校,华校自然而然替代成为首选。
他说,城市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华校,主要让孩子学习中文。
不管怎样,他强调,截至目前,华裔生始终是华校的主要学生来源。
至于会否担心一些有心人士担忧以“华校取代国民学校而阻碍国民团结”为由,要求关闭华校,张盛闻强调,我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最重要是政府有坚定的立场。
他认为,大家可发表不同意见,最重要是政府的立场是要维护多元教育,况且华校的确受国家宪法保障。
光华日报
巫裔生报读逐年增 未来10年华校成主流
5/08/201619:02
(吉隆坡5日讯)华文学校或成主流学校?
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经过两年研究,未来10年,华文学校或可能取代国民学校,成为主流学校,因为今年在华校报读的巫裔生,高达18%。
刚从该理事会成员退休的张国祥(译音)博士说,在国民学校报读的非巫裔生,只有4%,反而在华校就读的巫裔生,却有18%。
“预料(在华校)这个数剧会逐年增加。根据我们的研究,由于越来越多的巫裔家长不把孩子送往国民学校,未来10年,这个多源流学校将成为主流学校。”
他也是国民大学教授,他受网络媒体《自由今日大马》询及家长把孩子送往学校就读的倾向时,这么回应。
他指出,根据《2013-2025 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政府目标是吸引更多华裔及印裔学生到国民学校就读,因为研究显示,许多家长计划把孩子送往非国民学校上学。
该理事会由13名成员组成,都是来自教育、企业及前教育机构单位主管,找出中上层收入家庭不把孩子送往国民学校就读的五大原因。
张国祥说,该理事会建议,委任对特定科目有专长的老师为主管,以引导其他老师教学。
他举例,如果印裔老师的强项是英语,那就委托其为英语组主管,协助较弱的老师教导英语。
他强调,即使是校长,应由具备能力的校长来管理学校事务。
他认为,不应从种族因素来委托校长,毕竟家长要的是有能力教导的人,可以代为管好自己的孩子。
他主产,如果做到这点,政府便能赢得信心,吸引非巫裔生到国民学校就读。
国中华文师资这盏红灯
3/08/201617:39
如是我刎 文:董恪宁
国中的华文科,乃是母语教育的基石:不但华小和中学的师资,都来自这里;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薪火传承,也需仰赖这个环节衔接。一旦断层,上下两岸,必然遭殃。
尽管这样,华社上下经常错判国中母语班可有可无,总是掉以轻心,完全不当一回事。结果,年年月月,国中华文师资如坐针毡,不论资量,还是总数,仍是歹戏拖棚,没有定案。
出席董总主催吉打州及玻璃市州董联会合办的“吉玻华教领袖营”,董总国民型中学工作委员会主任钟伟贤先生再一次透露,有逾50%的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华文老师年龄超过40岁,有者甚至不得不选择提早退休。
钟先生举柔佛州为例的佐证,不过是这盏红灯的冰上一角:柔佛州国中华文教师联谊会的有大约500名会员,当中超过250人年逾45岁,未来10年内行将陆陆续续离开职场。
可惜,虽见溃穴,国家教育部所行,唯有头痛医头之方。年前为了应对华小师资荒,时任柔佛州教育局助理主任的李翊狮督学曾经揭露,曾有十余名国中华文教师因此奉令下调华小执教。割肉之策,虽然可以补疮;但是,国中所需呢?
偏偏新血不足,变本加厉。培训中学师资的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中文组,过去6年,只能栽培157位华文科老师。换句话说,每年教出的,只有微不足道的26人,用在全国14个州属。
去年呢,师范大学录取的新生,仅有微不足道的15人。每州可配,仅得一人。据此推算,可想而知,新晋的学生远远不如补给退休的老将。经年累月,母语教育如何继续在这个国家前行?
犹糟的是,师范大学2007年为中文系毕业生特别开办的 “大学毕业生文凭课程(DPLI)”,已在2009年停办。这样下去,可想而知日久之后,必然连累中学母语班的教学。
仅从工作量,即可体会困境所在,缘由何来。师资有限,国中华文老师多是以一当十,一人之肉身,要执教多个年级的的华文课;一周上课接近30节,比比皆是。那么,累积的作业,怎么可能及时批考?
何况,当前国中华文科所涵盖的范畴,洋洋洒洒,何止十八般武艺?除了理解、语音、语法和修辞,还有作文,甚至书法。另外,还有之乎者也的古文和名句精华。哪个老师可能全部精通,从容上课?
既然如此,甭说市场的各个行业一再出现的蹩脚中文,乃是理所当然了;就是学校的一纸的内容简单,造句浅显公文,笔下也写得别扭,不但辞不达意,而且褒贬不分,把典雅的中文搞得一塌糊涂,处处都是欧化的语病,读之摇头。
认识这些,读者自可明白,何以选考SPM华文科的学生,已从过去每年的6万人,跌至眼前的5万人。这样下去,国中华文科的香火,还可能继续在南中国海两岸开花结果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思之自明,迨无异议。国中华文科严重失血,华小的师资,必然受累。华小满目疮痍,独中怎么可能千秋万岁?想到这里,教育部怎么还能坐视肇因,任由宿弊纠缠一个马来西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