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下之乡」沙巴论坛 - 沙巴人聚集之地

 找回密码
 加入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10|回复: 23

[资料] 武汉合唱团

[复制链接]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发表于 2010-7-18 22: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据时期,在抗战烽火之中,中国一个由一群热血青年组建的武汉合唱团,放歌南洋,曾经铸造了一段中国抗战史和音乐史上的传奇。

1938年,夏之秋组建武汉合唱团远赴南洋募捐救国,合唱团成员主要来自武昌文华中学和武昌希理达女中(现25中),这是两所百年老校,分别创建于1871年和1874年,音乐艺术是两个学校的传统特色。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104226171/
一片歌从武汉来抗战烽火中组建武汉合唱团来源:长江日报   2008-11-04    长江周刊












一片歌从武汉来
夏之秋夫人陈先柄深情回忆武汉合唱团南洋募捐救国
1938年9月至1940年4月,以夏之秋为团长的“武汉合唱团”一行28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宣传抗日,募捐救国。这是抗日期间惟一一支赴国外宣传募捐的民间音乐团体。他们以武汉为起点,历尽千辛万苦,走遍星马山山水水,历时1年7个月,举办演唱会130场,发表演讲172人次,募集抗战救亡资金叻币230万元(相当于当时国币一千余万元),为祖国抗战做出巨大贡献。至今,“武汉合唱团”和他们当年演唱的抗日歌曲如《思乡曲》、《卖花词》等,仍在海外老华侨中广为传唱。
抗战烽火中组建武汉合唱团
一切演出收入概不经手
募捐演出感动了新加坡当局
70年前,当武汉一步步沦陷在悲壮而惨烈的抗战炮火中时,一支从武汉走向东南亚的民间演出队伍,以他们的勇气、鲜血、热泪和歌声,唤起无数海外华人侨胞一起投入到祖国抗战的活动之中,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抗战进行曲。这支演出队就是至今仍在东南亚被传颂的“武汉合唱团”,团队的组织者,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夏之秋。
70年后,笔者有幸联系到夏之秋先生的夫人陈先柄。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陈老,曾在武汉生活多年,仍能说一口纯正的武汉话。她向笔者讲述了夏之秋与武汉合唱团南洋募捐的那段往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正在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就读的夏之秋,结束才进行了一年的学业,回到老家武汉,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当时,冼星海、张曙、光未然等人都在武汉,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夏之秋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音乐组组长,全面负责音乐方面的宣传活动。
夏之秋很快组织起汉口雅美乐团及武昌文华乐队两支歌咏队来,四处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这两支当时公认的武汉水平最高也最活跃的音乐团队,便是武汉合唱团的前身。
1938年随着战局变化,武汉危在旦夕。夏之秋与队员们几经商议,决定赴南洋宣传抗日,争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武汉合唱团正式成立,成立之初,著名音乐家周小燕是核心人物,但她因为留学法国,没有参加后来合唱团的活动。1938年9月,26名多才多艺的博士、硕士、学士组成的团员,辞去了海关、银行职员、洋行经理、学校校长、教员等职位,带着一路歌声自费走向前途和生死未卜的南洋。
新加坡华侨潘国渠对于远道而来的武汉合唱团,曾经赋诗一首:“狂寇江山半壁颓,图存必胜是兵哀。鸡鸣海外天如晦,一片歌从武汉来。”
1939年元旦前,武汉合唱团一行抵达新加坡,团里三位领导夏之秋、黄椒衍、戴天道前去拜访当地华侨领袖——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会长陈嘉庚先生。夏之秋代表武汉合唱团向陈先生表达来新加坡的目的——是为了祖国的抗战募捐筹款。并提出:一切演出收入概不经手,全部交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赈会)保管,合唱团在当地的衣、食、住、行全由筹赈会包干负责,对于这样的做法,陈先生非常敬佩,他通过他主办的《南洋商报》宣传说:“这些人不同寻常,他们大多是爱国的大学毕业生,都是有各自的职业的,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另眼相看,他们是爱国的……”
在1940年合唱团回国时,筹赈会给团员每人500美元旅费,但夏之秋、黄椒衍、戴天道却把他们的那份旅费和《歌八百壮士》在新加坡出版的稿费一并捐献祖国,自己只身拿着陈嘉庚写的介绍信搭便车绕道缅甸辗转回到重庆。当时见到夏之秋的周宝佑(爱国民族资本家周苍柏二女儿)曾说:“劳苦功高的夏先生回国时,一无所有,简直就像一个乞丐。”
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演出的初期,日本驻新加坡领事到总督处提出抗议:“你们为什么允许中国这样的抗日团体到新加坡来?”新加坡总督(英国人)说:“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也可派同样性质(民间自费)的团体来新加坡演出。”一句话说得日本领事哑口无言,讨个没趣回去了。
有一次在新加坡宣传抗日演出,会场很大,来的观众非常多,致使交通受到阻塞。此时警察局长(英国人)来现场视察,在会场上转了一圈,什么话没说就回去了。后来听说这位警察局长讲:“我从来没见到过华侨那么安静、那么守秩序。一个个洗耳恭听抗战歌曲,坐在那里有条不紊,也没有喧哗、扰乱!”正是华侨同胞这种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感动了他,使他未加干预。
人物链接
陈先柄 1922年出生于浙江缙云,祖籍汉阳消泗沟。其父亲为张之洞派遣的留日学生,早年出任缙云县长。1928年,6岁的陈先柄随父亲回到故乡,家就在阅马场彭刘杨路口,直到1938年9月离开武汉。
1947年夏天,陈先柄考入当时的汉口广播电台。1949年5月,白崇禧要求电台南迁,她与丈夫夏之秋商量,决定不随电台南迁,而是留下来参加家乡建设。她与台里的几位留下来的同事一起,机警的保留了一台电台发射机。在武汉解放前的五六天“真空”期间,他们轮流值班,向解放军呼叫:“我们是武汉电台,欢迎解放军进城……”为武汉的和平接管作出了贡献。陈先柄在解放后的武汉广播电台工作了一年多,于1950年底转至汉口女一中任教员,直至1953年3月,奉国务院调令到北京中央乐团工作了33年,1986年退休。

①1932年武昌文华中学乐队队长夏之秋(后排左三)。 ②1938年离汉前,团长夏之秋、副团长黄椒衍、会计戴天道、事务股副股长曾庆骝签名。 ③1939年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为抗日募捐。指挥夏之秋(右一)、钢琴伴奏潘莲雅(右二)。


[ 本帖最后由 黄惠晴 于 2010-7-19 06:36 PM 编辑 ]
nt.D420100changjrb_20081104_1-1-17.resbrief.jpg
nt.D420100changjrb_20081104_2-1-17.resbrief.jpg
nt.D420100changjrb_20081104_3-1-17.resbrief.jpg
nt.D420100changjrb_20081104_4-1-17.resbrief.jpg
nt.D420100changjrb_20081104_6-1-17.resbrief.jpg
随缘自在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2: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19/node155/node404/userobject6ai53370.html

武汉合唱团
   
    据爱国侨领陈嘉庚撰写之南侨回忆录,“武汉合唱团,初自他省提倡联络若干人,到诸重要区域演唱,鼓励民众抗敌救国,后来散而复招,诸团员有多省参加,迨至武汉重新组织,全团男女近三十人,故名曰“武汉合唱团”。(南侨回忆录,页80)
   
    于广州刊印之《马来亚人民抗日斗争史选辑》(页436)则谓上海一国立学院几位同学倡导,由爱国青年组成,于武汉失守后成立,故名“武汉合唱团”
   
    该团由陈仁炳领队,夏之秋任团长兼指挥。演出以歌咏为主,话剧为辅。主要团员为项坤、江心美、田鸣恩等。
   
    该团由武汉至广州、香港演唱,川资筹备自武汉。在香港时,派二代表与陈嘉庚接洽赴南洋演唱事。陈嘉庚大力支持,约定膳宿由筹赈会负责供应,团员每人每日零用费二角。
   
    武汉合唱团于1938年12月14日抵达新加坡。同年12月18日,于星华各侨团学校组织的欢迎会上成功试演,震撼性的演出,不只博得好评,亦掀起了爱国运动的初潮。12月22日,正式在首都戏院演出,连续八晚,每场皆爆满。稍后,在新加坡大世界、新世界、快乐世界三个游艺场轮流演唱三个月,再南下柔佛(应是在1939年三月间)、马六甲、森美兰、雪兰莪、霹雳、槟城。
   
    武汉合唱团全马巡回演出,处处掀起献金高潮。在森美兰知知港路边临时舞台演出时,由于献金场面感人,夏之秋团长和陈仁炳领队,热泪盈眶,双双在台上朝观众下跪,对华侨之爱国热忱表谢意。(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画面,说法属实,希望知知港父老证实之)
   
    1939年前后一年多,武汉合唱团在马来亚巡回演唱,筹得叻币二百多万元,可见海外华侨之支持力量多庞大。
   
    在集群校友祝贯中推动下,在集群总理(董事长)罗带慷慨支持下,1939年九月中,,武汉合唱团抵达煤炭山作盛大演出,演唱“保卫芦沟桥”、“松花江上”"全国总动员"、"同胞们”、“毕业歌”、“八百壮士”等十多首激励人心的抗日歌曲.。
   
    罗带及煤炭山联业巴士公司惠借车辆运载20多位合唱团团员由吉隆坡到煤炭山公演两晚。由于团员众多,舞台特由筹赈会主席罗带出资扩建。
   
    演出场地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演地方剧,煤炭山人称“大火船”的长型的建筑(今煤炭山马华支会会所隔邻地点)。
   
    煤炭山筹赈会青年部成员积极协助,理事黄学任招待员与服务员。今尚健在之高龄前辈刘华湘亦是服务员之一。
   
    集群学校师生亦客串演出。
   
    感人的演出,大大激发煤炭山人爱国情操.,侨领罗带、林春带头献捐。煤炭山前辈谓罗带在武汉合唱团演出期间,慨捐叻币五百元,集群高龄校友黄良学长(雪州八打灵华人义山理事会副会长)谓武汉合唱团先以激昂的爱国歌曲掀动观众的爱国情怀,才展开献金运动。在闭幕前,夏之秋神勇地挥动指挥棒,带领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一起合唱旋律激昂、气势磅礴的爱国歌曲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当号召献金时,观众争先恐后,当场认捐、或脱下金耳环、金项链,充分发挥了侨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历史性照片,摄于集群华小旧校舍前。参与欢迎武汉合唱团的一前辈甘冒牢狱之灾,以通敌的汪精卫相片覆盖其上,马来亚光复后,此相片才重见天日。
   
    前排坐者右12为已故侨领张兆13林春,14罗带、15矿公司高级文员陈俊元MBE),16邱佑。其他坐者为武汉合唱团团员。后排站立者右7为70年代马华主席,集群学校前董事长叶文松PJK。其他列席者计有:商人叶镜明、叶伯勋、廖寿泉、林文真、包工陈旺、张同、后排右2集群华小校长罗辉如。
1939年煤炭山第三次大罢工领导者马共高层领袖罗常则不在镜头内,间接证实罗常曾出任煤炭山筹赈会主席一职说法不能成立。)


    (相片提供者:拿督汪佛生夫人、罗辉如校长长女拿丁罗少玲师)

   
    图中右边建筑物是40年代煤矿公司职员俱乐部(今煤炭山马华支会会所),左侧建筑物“大火船”就是武汉合唱团、新中国剧团、南岛剧团、前卫剧团演出场地。.在1945年八、九月间,日本投降,英军登陆前之马来亚苏维埃时期,马共掌控之青联会,工联会、妇联会办事处均设于此。光复后初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来亚退伍军人同志会之活动场所。1948年是煤炭山集群分校。)
随缘自在

1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积分
136043

敦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星章(累积乐捐RM500以内)

发表于 2010-7-18 22: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合唱团不清楚!

不过我倒知道《南洋机工》!
谢谢分享资讯!
美女我喜歡看。
性感尤物是我的最愛。
攝影是我的生命。
拍攝性感照是我的夢想!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2: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F oscarmastw 的帖子

《南洋机工》不清楚
武汉合唱团是周康告诉我的
随缘自在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adc7b0100b9pg.html



  巡演南洋  宣传抗战
    一九三八年年中,侵华日军向武汉进逼。八月,武汉合唱团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开始作去南洋演出的准备,他们计划到华侨中去宣传抗战,为祖国募捐。临行前,夏先生等人受到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同志的接见,得到了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支持。十月,武汉沦陷的前夕,由夏之秋先生任团长兼指挥的武汉合唱团离开武汉,经广州、香港去南洋,年底,到达新加坡,由此开始了他们在马来半岛的一年半的巡回演出。他们的宣传活动得到了当地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有力支持。在新加坡演出了几个月后,进入马来亚,沿柔佛、马六甲、森美兰、吉隆坡、槟城,一直演到泰国边界的玻璃市。他们不但在城镇演出,还到华侨集中的农村去宣传。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爱国歌曲,通过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等抗战剧目,并通过照片展览、口头宣讲,向广大侨胞宣传了抗战,激起了华侨的巨大爱国热情。在一年多时间内,他们募集到大批款项,全部由陈嘉庚先生任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转交给了祖国。他们的演出有力地推动了华侨中的抗日歌咏运动。在他们到过的地方,华侨组织的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抗日歌曲在侨胞中广泛流传。
    在南洋巡演的过程中,夏之秋先生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思乡曲》和《卖花词》是影响深远的优秀抒情歌曲。
《卖花词》

先生買一朵花吧
先生買一朵花吧
這是自由之花呀
這是勝利之花呀
買了花呀救了國家
先生買一朵花吧 先生買一朵花吧
先生買一朵花吧 先生買一朵花吧
不是要你愛花
不是要你賞花
買了花呀救了國家
先生買一朵花吧
先生買一朵花吧




随缘自在

1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积分
136043

敦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星章(累积乐捐RM500以内)

发表于 2010-7-18 23: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F 黄惠晴 的帖子

《南洋机工》是中国抗战期间,南洋的华侨子弟回去中国參與抗戰,其中极大部份是学有專長的学生!
他们之中,许多都牺牲了!
最近中国开始宣揚国民党的正面抗戰貢獻,也宣揚了《南洋技工》的史实!还正拍著一套以此為題材的抗戰电视剧呢!不过还沒播出!

待找到更多资料,我会告诉妳!
美女我喜歡看。
性感尤物是我的最愛。
攝影是我的生命。
拍攝性感照是我的夢想!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4: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康母亲当年也是武汉合唱团的一份子,所以至今周康还保留着一些母亲珍贵的照片。
感谢周康,让大家分享这一份美好的回忆。
mar10.jpg
mar18.jpg
mar19.jpg
mar25.jpg
mar26.jpg
mar5.jpg
mar6.jpg
随缘自在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5: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gcls.zhongwenlink.com/news_read.asp?NewsID=3890

风雨南洋--武汉合唱团团员陈蔚
文/桑叶


……
  她送给我最好的礼物,是在2001年5月她临终前的3、4天,为这篇文章的最后定稿,在她的病榻前,看护告诉我她的心脏随时会停止跳动,希望我3分钟后离开。可她拉着我的手3分钟、10分钟……直至30分钟后,我们才不得不松开彼此的那只手。我一直注视着她依然清澈明亮的眼睛,用心记下了她最后的嘱托……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军侵华,魔爪甚至于伸向了东南亚。这是二十世纪亚洲最黑暗的一幕、华人最悲惨的一页。多少中国人、东南亚的百姓生灵涂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战争,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陈蔚,这位因抗日战争,和南洋结下不解之缘的上海女人;这位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从事了三十多年教育事业的女性。当你在新加坡东海岸边,一座小公寓里面对着这位百病缠身、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提起抗日战争,她依然义愤填膺。
  当年,为了抗日救亡,她义不容辞参加了武汉合唱团首次奔赴南洋向侨胞宣传抗日,为祖国的抗日筹款。至今她还能用苍凉、悲愤的声音激动地唱起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就是这位老人,1943年,在昆明她又毅然到“飞虎队”空军基地工作,一直到抗战胜利。
回忆六十多年前的风风雨雨,三度赴南洋的往事,老人家无限感慨:“多少年来,虽然我从来没有提过,可我也从来没有忘过。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就是在国难当头时,为国家做一点应该做的事,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战士。至于个人的事,那只能是一个‘缘’字就能了了……”

  世纪之末,在老人家88岁时,才决定把珍藏了55年的两枚很有历史价值的“飞虎队”徽章,送给新加坡历史博物馆。这两枚小小的徽章记载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空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往事;也记载了这位老人的一段闪光的历程;其中也融入了中美人民并肩作战的友情。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段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一)
  陈蔚,1912年生于杭州的西子湖畔,清波门蔡官巷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陈志方是中国交通部的公务员,同时也是一个在上海有资产的实业家,母亲徐贤是一位名门闺秀。陈蔚是家里六姐弟中的长女,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乐善好施、豁达正直,庭训中把忠、孝、仁、义放在首位,推崇“精忠报国”。书房内,还有一些自己写的的条幅格言像“没有国,何以家”、“积财不如积德”等。
  他不仅以此来教育孩子,而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薪水养家,让孩子们过俭朴的生活。把在上海“普益习艺所”内办的布厂、绸厂以及振宇牙刷厂赚的钱,在上海成立了“爱仁善会”,夏天施药、施棺材;冬天施米、施棉衣,并且在上海曹河径买了墓地安葬这些无家可归,无人收尸的穷苦人。
  在父亲的熏陶下,陈蔚从小就刻苦努力,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责任感就是这样渐渐地培养起来的。陈蔚大约5岁时举家从杭州迁回上海斜桥的祖父家,在上海父亲把她送入万竹小学,后又就读于清心、惠中教会中学,毕业后年仅14岁的陈蔚就开始教小学。17岁时在民立女中白天教书,晚上到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读夜校。
  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在南京通过全国特种会计考试。这项考试非常严格,只有48人通过,陈蔚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接着她被安排在南京中央交通部下属的“电政管理局”做会计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遭到日寇的轰炸。陈蔚随交通部撤退到武汉,就在开往武汉的船离岸时,遥望南京城硝烟弥漫、火光闪闪,不久便听到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在南京大屠杀的消息(据有关记载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大屠杀,杀害了约30万人)陈蔚悲愤交加,便在战乱中的武汉,毅然决然辞去了交通部“粤汉铁路会计处”令人羡慕的工作,和她的上海同乡陈霞影一起参加了为抗日救亡宣传、筹款的武汉合唱团,从此走上了浪迹南洋的战斗历程,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不归路。
  1938年,合唱团接受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或“筹赈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邀请,由宋美龄出面帮助筹集资金,自费(注1)南下到新加坡、马来亚巡回义演,筹款支援中国抗战。
  以夏之秋(注2)为团长,一行二十六人。据陈蔚回忆,出发之前全团曾宣誓,内容大概是全体团员没有薪水、没有任何待遇;全团不分上下、人人平等;一切收益交公,个人不准收受礼品、纪念品;不谈恋爱、牺牲个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就这样,他们背起简单的行囊,每人配备一张行军床,在敌机的轰炸下、在逃难的人流中,他们的抗日歌声、演讲声激励着民众、鼓舞着斗志。那铿锵有力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以及团长夏之秋创作的著名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歌声,足以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路经香港,在香港演出期间,他们住在铜锣湾圣玛利亚教堂,女团员睡在教堂的讲台上,男团员睡在讲台下,以布幕隔开。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女高音周保灵和演员郑秋子,仍然义无反顾地在香港加入了这个战斗的团队。
   
随缘自在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5: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1938年12月武汉合唱团来到新加坡,受到陈嘉庚先生的热情接待,并派刘牡丹、潘国渠(潘受)和黄奕欢代表筹赈会安排他们的生活。陈蔚清楚地记得他们被安置住在广东民路的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在新加坡的膳宿由筹赈会负责,团员每人每天还发给零用费两角。
  在新加坡的演出大受侨胞的欢迎,连续数月除了在快乐世界体育馆、大世界和新世界游艺场、首都戏院、维多利亚音乐厅、政府大厦前广场等场所演出外,还到全岛各地的市区和乡村的空地搭临时舞台,演出盛况空前,场场爆满,甚至有些爱国侨胞,合唱团到哪里演出,他们就跟到哪里,为中国的抗日救亡摇旗呐喊。
  最令陈蔚难忘的是,在1939年除夕晚上的一次表演,当合唱团正在演唱夏之秋团长作曲,戴天道填词的《思乡曲》:
月儿高挂在天上,
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
记起了我的故乡。
一夜里炮声高涨,
火光布满四方,
我独自逃离了敌人手,
如今到处流浪。
故乡远隔重洋,
旦夕不能相忘,
那儿有我高年苦命的娘,
盼望着游子返乡。


团员们都是离开故土、辞别亲人浪迹天涯的人。想到被日本鬼子蹂躏的家乡,逃难在外甚至失去音讯的爹娘……个个悲愤难当、呜咽抽泣,再也唱不下去,夏之秋的手也在颤抖,再也不能自己,手中的指挥棒竟然停了下来。台下侨胞在歌声、泣声的感染下,想起了受难的祖国,想起了远在祖国的亲人也凄然泪下。
  就这样,合唱团所向披靡,一首首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进行曲》;一曲曲柔情满怀的《赠寒衣予负伤将士》(何香凝词)、《松花江上》……这歌声,就是号角!就是战斗的檄文!抗日救亡牵动着每一位海内外中华赤子的心。观众当场慷慨捐款,尤其当合唱团的团员一边唱着,由本地筹赈会潘受先生作词的歌曲《卖花词》
先生买一朵花吧!
先生买一朵花吧!
这是自由之花呀!
这是解放之花呀!
买了花,
救了国家。……

  一边到台下给观众献花(团员门自己做的纸花)时,观众踊跃捐款、争先恐后的场面,简直是不分男女老少一股脑儿地将大钞、小钞、铜板……送到筹赈会的捐款处的情景,让团员们激动不已。真是有钱的侨领捐大钱,没钱的侨民捐小钱。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朝不保夕的老年叫花子(乞丐)当场拿出很多铜板,他还很气愤地说:“这是我的棺材本,捐给日本人钉棺材……”;陈蔚也忘不了,在吉隆坡义演时,一位名叫陈永的有钱富商,不仅几乎每次都带领全家大小到场观看演出,而且独自就捐了一架飞机。
1939年4月,合唱团结束了新加坡的义演,奔赴马来亚。他们沿着柔佛州北上,足迹遍及柔佛、森美兰、雪兰莪、巴生、彭亨、霹雳、槟城、吉礁、玻璃市的城市和乡镇。在乡镇义演时,没有戏院,便在空场、草坪上搭起临时舞台,往往是演出的时间还未到,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涌来等候观赏。每每谈到义演的热烈场面,陈蔚便感慨万千。
  陈蔚对音乐的热爱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她一直是教会学校唱诗班的成员,进入武汉合唱团后,在团长兼指挥、著名音乐家夏之秋先生的教练下,陈蔚唱女高音。
  在团里,项(方方土)是话剧组主任兼导演,演出的剧目有自编的《逃亡到星洲》、《人性》和《三江好》,也演出《雷雨》并和当地业余话剧团联合演出《前夜》等。《逃亡到星洲》是项(方方土)根据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的,由郑秋子饰演父亲,陈文先饰演女儿。当时,团里最年轻的女高音江心美独唱《松花江上》也深受观众欢迎。
  每到一处义演,就有学生、青年要求签名留念、记得在新加坡九龙堂住时,签名册每天堆得小山高,团员们经常流水作业签名到深夜;每到一处义演,华人社团以及侨胞在各地成立的筹赈会赠送的锦旗、纪念品(团员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收受纪念品)不下五百件。其中锦旗最多,上边绣着“正义呼声”、“乾坤正气”、“大汉之声、“树之风声”、“民族呼声”……充分体现出,东南亚各地华侨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演出中间,团员们和筹赈会的侨领轮流上台演讲。每当陈蔚上台痛斥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的情景时,台上台下群情激昂、同仇敌忾,观众不禁振臂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这时,她往往是热泪盈眶、无比激动。合唱团的全体团员就是这样长年累月、日以继夜,艰苦卓绝地奋战在这条无形的抗日战线上。
  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各地华侨为抗日救亡捐款一浪高过一浪,尤其在乡镇义演时,那些平时省吃俭用的普通华侨,争先恐后掏出钞票和铜板,脱下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一些没有戴首饰和现款的人就报名认捐……气氛激昂、场面动人。有一次,筹赈会负责人和夏之秋团长感动得竟跪了下来,代表前线抗日将士和受难同胞,向东南亚侨胞致以深切的谢意。
  为了多筹募一些义款,在得到陈嘉庚主席的同意之下,夏之秋团长把合唱团所唱的抗日歌曲灌录唱片、编印成册,很多侨胞争相购买。
  一时间,抗日歌曲风靡新、马。像脍炙人口的《长城谣》“……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起来,全中国的同胞,把抗日救亡的旗帜,高高举起……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愤怒的歌声,正义的呐喊响彻东南亚。
  1940年4月,新、马乃至国际局势都非常紧张,武汉合唱团不得不终止再到印支半岛、以至欧洲、美国的计划,结束了在新、马1年零5个月的巡回。这期间,他们义演数百场、共筹得叻币200多万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款项,当时,一名记者的月薪大约只有四、五十元。这些义款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负责交给了中国)。
  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陈蔚都无限感慨:这些支援祖国抗日的捐款,点点滴滴都蕴含着南洋侨胞思家、思乡、思国之深情啊!没有千千万万侨胞的支持;没有陈嘉庚主席的亲力亲为;没有筹赈会的全力以赴的安排和领导,武汉合唱团不可能在南洋,为祖国的抗日作出如此有影响的贡献。
合唱团解散后,团员们陆续从新加坡返回中国,由于团员陈霞影在吉打(马来亚地名)病倒,住在当地一名医生家里,陈蔚留下来照顾她。陈霞影康复后,两人一同回到新加坡时,筹赈会黄奕欢先生告诉她们,团长夏之秋不肯接受筹赈会500元回国的路费,他表示这是侨胞们捐给抗日救亡的义款,拿了这笔钱,国家就少了这笔捐款。当时局势吃紧,陈蔚和陈霞影合拿了500元买了两张回上海的船票,留下500元托筹赈会交给夏之秋作路费。可是夏之秋还是不肯拿这笔钱,而且把自己编词作曲的稿费也捐了出来,陈嘉庚先生只好写了一封介绍信,拜托各方让他免费搭船、乘车回返重庆。

  年近九十高龄的陈蔚提起此事,仍然对当年武汉合唱团的坚强支柱夏之秋团长,推崇备至。就是这些中华优秀儿女,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震动南洋的爱国壮举,偕同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战的无私援助,共同谱写了一曲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抗击日寇的正气歌。
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根基。
随缘自在

46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积分
70990

拿督斯里拿督准拿督太平局绅甲必丹部长局长良民沙巴旅游达人旅游大使铜章(累积乐捐RM100以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5: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1940年年初,陈蔚返回上海时,上海已经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陈蔚和陈霞影以及她们的家人,担心她们暴露作为抗日分子的身份,只能隐姓埋名呆在家里,那时找工作还要证明,所以也不敢出门找工作。
  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她们在马来亚巡回义演时,在怡保结识的一位上海同乡,也是那时接待武汉合唱团的怡保筹赈会的妇女部招待主任,团员门都亲切的叫她大姐,她的丈夫吴毓腾先生是马来亚教育部的总视学官,邀请她们到马来亚教书。
  回到上海不到一年的陈蔚和陈霞影,1941年1月再度连袂到马来亚教书,陈霞影在怡保教小学,住在吴毓腾夫妇家。陈蔚则到太平华联中学当教师。陈蔚非常喜爱太平这个风光秀丽的小地方,太平湖又酷似她出生的杭州西湖,景色宜人。
  只可惜好境不长,1941年12月日寇丧心病狂,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战火蔓延到东南亚,12月8日,日寇在马来亚的吉兰丹哥打巴鲁登陆。学校通知教职员立刻疏散,陈蔚在学生帮助下搭上了逃离太平的汽车。一路上饱尝敌机轰炸的惊险,看到炸死的难民横尸遍野,就这样几经周折逃到了怡保。
  在怡保找到了陈霞影,她们便一同住在吴毓腾夫妇家。这时,危在旦夕的怡保也遭到日寇狂轰滥炸。她们在逃离怡保时,遇到警报躲在马华鞋厂后边的橡胶林里,又一次亲眼目睹了日军扔燃烧弹、炸休罗桥,在机枪扫射下难民们纷纷倒下的惨景……
  吴毓腾夫妇带着6个孩子、吴先生妹妹一家5个孩子、副总视学官王先生(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的王赓武)夫妇和儿子结伴,带着陈蔚、陈霞影一起逃到了一个叫甲板偏僻的小地方。这时,用以逃难汽车的油所剩无几。就在这个生死悠关的时刻,吴毓腾夫妇认为马来亚沦陷在即,陈蔚、陈霞影两人的抗日身份最为危险,又是两个年轻女子,更令人担忧。坚持要送她们到马六甲,并委托那里的朋友送她们回国。
  陈蔚看着这几家大小,在这兵荒马乱之中,一滴汽油就像一滴血那么贵重,再三推辞……但是终于被吴毓腾夫妇的真诚所打动。事不易迟,吴毓腾毫不犹豫地立刻开车将她们送到了开往马六甲的火车上。就是这一段危难中的真情,不仅使陈蔚逃离了日本人的虎口,也使陈蔚日后结下了半生美满姻缘。
  谁能料到,火车开到中途,一个叫大巴的小站,陈蔚看到正在仓惶撤退的英军轻重伤员,景象凄凉、惨不忍睹。她正要帮助照顾伤员,不想负责撤退的高大威猛的英国军人,却是她们在马来亚义演时,认识的麻坡警察长。那位曾经把合唱团女团员叫‘小老鼠’,团员们又昵称他为‘干爹’的和蔼可亲的老警察长。‘干爹’告诉她日本人马上要下来了,马来亚决不是久留之地。而且慷慨的把两只‘小老鼠’闪电般带到了新加坡,住进了汤申路,从马来亚撤退到新加坡的英国人眷属的驻地‘干妈’家。
  ‘干爹’立刻找到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高凌百先生,请他安排送陈蔚、陈霞影两人回国。但是,高凌百表示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干爹’一家在英国政府安排下,全体撤到澳洲时,陈蔚她们又找到了一位义演时结识的中国旅行社主任秦先生。秦先生非常热心,同时认为武汉合唱团为抗日做了那么多事,作为公众人物,认识她们的人那么多,留下来太危险了。
  终于,在秦先生的鼎力帮助下,搭上了大概是新加坡‘日治’前,离开新加坡的最后一条船。这本是一条开往仰光的货船,原计划带100华人离境,已经超到104人,陈蔚两人又是额外,所以只能自带帆布床、干粮上的船。
  船刚离岸,就传出丽的呼声电台,播音员励燕播报的新加坡油库被炸的消息,远望渐渐离去的新加坡岛,一片火海……
  轮船在开往仰光的途中,陈蔚从和英籍船长的交谈中,得知日本人已经在仰光登陆,船已经无法按原定航线航行,只好改变方向开往印度。同时又得知,轮船处境极其危险,前后都有船只被鱼雷炸沉……这位船长的任务,就是为了轮船航行的安全,日夜监视海面四周的情况。陈蔚伫立在这位勇敢的船长身边,默默地遥望着这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只有祈祷上帝保佑全船人平安。
  战争带给人民的是什么?!命运又将是什么?!为什么总也逃不出战争的魔掌?!顿时,陈蔚觉得眼前一片迷茫……
  和她同船逃离的还有老友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庆幸的是,他们又一次逃过了劫难,轮船终于平安抵达印度港。
  乘客由印度华商商会安排,陈蔚和陈霞影却被中国驻印领事馆接到了副领事陈以源家中。原来陈副领事,在吉隆坡任副领事时,接待过武汉合唱团,对她们演唱的抗日歌曲印象极深,得知她们途径印度,一定请她们到当地华侨中学演唱。当陈蔚得知印度的华侨也在为祖国的抗日救亡筹款时,便答应以个人名义参加义演。至今她还记得她唱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当唱到最后“……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时,全场掌声雷动……
  哪里的老百姓不痛恨侵略战争啊!陈蔚在陈领事的帮助下,并且资助了她们飞机票,就这样她们从印度的加尔各答乘飞机回到了昆明,二度回到了祖国怀抱。
  这“八千里路云和月”啊!陈蔚沉思片刻说:“谁说他乡无亲人,其实,华人是最有情义的,最讲正气的。在国难当头时,自己不过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想不到走到那里,都有人相助,得到如此厚爱,真是今生有幸啊,来世真想再做一回华人……”           
          (四)
  1942年,陈蔚又回到交通部,在重庆招商局会计处做会计。1944年陈蔚她精湛的会计业务,熟练、流畅的英语,进入位于昆明的飞虎队总部的工程部担任秘书兼会计。
  据陈蔚回忆昆明飞虎队基地很大,有上百名美国空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她的工作是负责一位军官的帐目和打字之类的秘书工作。
  那时,从珍珠港事变后,美国以参战国名誉,将1941年8月1日以空军志愿队形式成立的飞虎队,改编为中国战区的特别空军部队,仍由陈纳德将军指挥。抗日期间飞虎队在空中击毁许多日军飞机,在保卫滇缅公路运输线以及抵御日军飞机入侵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
  陈蔚在工程部,上司巴顿先生是工程师,对下属和蔼可亲。美国朋友也很尊重女性,友善、有礼貌,陈蔚干得很开心。据陈蔚回忆空军基地装备精良、几乎所有的物资都是从美国空运,甚至于连食品也是从美国运来的,各种物品供应非常充足,生活条件优越。尽管日军经常在昆明狂轰滥炸,那怕炸弹落在基地附近,可飞虎队的军人和后勤人员工作有条不紊,个个坚守岗位。
  当时处在战争状态,飞虎队的组织以及军事力量都是保密的,飞虎队的军人进出基地的机场都佩戴徽章,飞鹰设计样式的是飞虎队的徽章;建筑物设计样式的是工程部的徽章。
  陈蔚由于是在办公室工作,所以不需要佩戴徽章。巴顿队长就特别送给她两枚做纪念。谁知,这两枚精美的徽章,陈蔚竟保存了55年。这不仅是对她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的纪念;也蕴含着她和飞虎队的战斗的情谊。
  在陈蔚记忆的长河里,她不会忘记1945年8月16日日本人投降,和飞虎队的朋友一起庆祝胜利的欢乐时刻。就在她的上司到上海协助接受日军的江湾机场时,帮助陈蔚带信到上海。热情的美国朋友并没有把信投进邮筒,硬是按信上地址找到陈蔚家,方知陈蔚的母亲在抗战的煎熬中,已经病逝了。
  那时飞虎队已经解散,巴顿队长已经到了南宁,准备从南宁飞回美国,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巴顿为此立刻折返,回到昆明安慰她,并且第一个把她送回了上海。
  陈蔚更忘不了1990年,当年的抗日战士,都已经进入麾麾老年时,巴顿夫妇还不远万里从美国到新加坡来看望陈蔚,巴顿队长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当年会讲流利英语、工作一丝不苟的得力助手--露易丝.陈(注3)。
  在生死悠关的战争岁月结下的友情,是不分国界的,真是没齿难忘啊!   

随缘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风下之乡」沙巴论坛  

GMT+8, 2025-3-27 02:31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Style by Coxx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