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1 10: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一刀
天风吹树几时休 朦胧避路野花羞
胡一刀《光华日报》专栏隆门客栈(4-4-2014见报)
一人一票,还是不要一人一票?
沙希旦发表依种族分配议席论,马华与民政领袖群起斥责。只是,胡一刀不免好奇,马华和民政如此维护一人一票,他们的党选何以对一人一票直选制如此感冒呢?
民政姑且不说。马华过去十年,接连换了翁大侠、蔡细历、廖中莱三位总会长,对直选制说了又说,讲了又讲,至今只闻楼梯响?
原来,马华早在2008年党选时,直选制已炒到热火朝天。当年竞选总会长的翁大侠,狠批中央代表党选制催生了贿选绑桩买票手段。翁大侠还特地表明,“自2005年竞选副总会长职时,便开始提出在马华推行直选制,并非迟至2008年竞选总会长才提出这个倡议。”
可是后来,直选变成空中楼阁,翁大侠是这样说的:“遭到党内部的抗拒,有人认为直选会架空中央代表和地方领袖的势力。”
2013年马华党选,再次竞选总会长的翁大侠,也再次建议马华直选制度。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翁大侠在位时没有及时落实直选,结果栽倒在他所谓的“贿选绑桩买票手段”中。
好了,翁大侠是否咎由自取不说。不过,一般坊间看法确实认为,要是马华早已落实直选,2010年重选时翁大侠或不会输给蔡细历、黄家定,而马华历史恐怕又不一样呗。
到了蔡细历上台,明确表明马华暂时不会落实党员直选制。
为什么呢?那时是2010年10月马华大会,一姐尤绰韬建议2014年马华三机构落实直选,蔡细历说受询时回应说,“会长理事会两次讨论直选,可是没有一个人同意。”
2013年又党选,廖中莱竞选总会长时,承诺马华将推动直选制,可是今年初的223特大,马华只提出一项入阁议案。特大当天,马华大厦外面有人悬挂横幅,大字写着“特大——直选提案呢?”,借意讽刺廖中莱的竞选承诺。
如此说来,在可预见的未来,究竟马华会不会落实直选制?
根据探子,直选方式尚未有定案,“何况,直选必须先修改党章,一定要特大才能修章,而且要三分二通过才行。”
江湖传闻,虽然未有定案,据说马华准备分两步走,在2016年下一届党选,先落实扩大代表制直选,就是巫统目前沿用的模式,然后2019年下下一届党选才全面直选。
果真如此,目前牢控马华的廖中莱、魏家祥,到时是否能够通过直选,获得马华上下全党支持,现在说来还真言之过早。
那么,全党直选是不是难度很高?马华内部消息说:“其实不难。只是费用太大,犹如迷你大选,而出席率最是关键。”
说来也是。马华虽号称百万党员,但这个数目并不实在。据说,党内有人担心,直选自曝其短,并列举某公正党区部6000党员,落实直选却只有百多人投票。
但有人反认为对马华是好事,“假党员、冬眠觉党员,可以一次过清理,可能少了几十万党员,但剩下来的都是马华忠诚党员了。”
“虽说,大选支持力量,无关党员多寡,可是有一点很关键,至少党员先要支持马华,当然还有他们的家人亲属,如果连自家党员基本盘都失去了,马华还怎能在当前的环境里寻求生存?”
听起来,马华党的教育工作非常不足,马华基层党的意识亦很差劲,不然马华党员怎么会不投马华?
哎呀,单单一个直选制建议,马华居然耗费10年而毫无进展。可以想见,马华所谓的内部改革罄竹难书。说完了,如果不是大气候,如果不是马华不争气,如果不是华人选民唾弃国阵,民联恐怕也没有今天的半壁江山?
宋代辛弃疾诗云:“天风吹树几时休,朦胧避路野花羞。”
几时休,野花羞?一句话呗,要是不能正视问题症结,要是所谓改革不能从党内开始,马华欲如何说服争取华人支持?
光华日报
一个马华,几个部长?
二零一四年四月十四日 下午五时三十一分
文:董格宁
甲午马年,似犯太岁,马国多难,诸事不利,内阁不安。一众部长,不论大小,人人一个头两个大。同时兼任国防和交通两职的希山慕丁,犹是难为:MH370失联之后,接近一个月他入宿酒店,家门也回不得。
好消息是,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透露,两千中央代表一起举手合力通过特大入阁提案,马华入阁已成事实。《光华日报》援引廖总的话说:本党正副部长名单已呈首相,一切交由首相定夺云云。
但是,“至于首相几时宣布,马华仍在等待消息”。等着等着,加影补选了;等着等着,客机不知去向;等着等着,上海游客高华赟在仙本那岸外新佳马达岛(Singamata)的度假村被掳。躁动不如静思,再等等吧。
不管怎样,总之,事情快了,确实快了。纳吉5月领团北上中国之前,想必一定着手小改组,招揽MCA领导建议的代表,出任代表,以壮多元的声势。外人点评,也好看一些。
不好看的,是当前马华YB结合而成的一点点份量。第13届大选输到残剩微不足道的7国11州,内阁的门面,谁人担当,马华既不能当家,马华也不能当权,自不待言。
是的,独立年月一党的辉煌都是过去的,也是过期的。陈祯禄爵士、林苍祐医生、陈修信领航那些风风光光的大时代,恍如大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举国安定,民心归一,马华可以话事,马华也可以做事。
历经50年代的变迁,游戏规则沧海桑田。从联邦到州属,马华分得的那一席位子,可有,也可无。马六甲的州元首、槟城的首席部长、财政部长、贸工部长,如今不再属于马华领导的任何一人。
就是地方议会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九品芝麻官,半岛各州马华原有的配额,如今也大大减少了。缘由为何,大家知之。内阁就算加入马华的脸孔,士气可以因此振奋吗?
马来西亚的民意,还是和308一样的民意。马来西亚的月光,也是与505一样的月光。说实在话,华社、华商、华教、华团、华裔的一张张选票,其实没有回归马华的怀抱里。
那么,站在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马华何去何从?分得一个部长,或是两个部长,只要马华不能当家,只要马华不能当权,哪有分别?三个副部长还是四个副部长,也是这样,岂会因此一举改变马华的下一步?
万一,分得是希山慕丁名正言顺退还的交通部长,那才要命。眼前这一架客机之事,悬念重重;以马华的弱势,自惭形秽,游走在n个部门隙缝之间,恐怕也不容易,甭提要指挥他们一起尽忠报国。
立誓重振本党门户的廖总怎么办?踟蹰内阁门外,领导和基层左右为难,进退两难:一个马华,几个部长?没了鸡腿,鸡肋行吗?安邦路大厦的庭院,风水坏了;要不是那一场祈福的法会,人气之少,一目了然。
这个马年,凶克马华。马华的伟哥仍在痴痴地等,建国的海誓山盟,是段不朽的传奇;怎么料到一柱擎天,只是前辈政治生命中短暂的插曲。交通部长烫手,希山才不要。
马华已经提呈部长人选
二零一四年四月十四日 下午五时三十一分
马华公会创党以来首次徘徊内阁外,至今已经长达11个月,经过纷纷扰扰的争议以及2次特大表决,才让入阁具有正当性。
选后,政府不可能因为马华不入阁而不组阁。国阵在没有马华的参与下,照样运作了一年,在马华“收回成命”后,国阵基于政治承诺与合作精神,当然会为马华的重新加入团队而进行改组,首相纳吉最有可能改组入阁的时机是在下月间。
据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声称,马华已经提呈部长人选,总秘书黄家泉则表示:至少总会长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必须是内阁部长,因为内阁需要华裔代表的声音及处理华社问题,并体现我国的多元种族特征。
以黄家泉的声明看来,马华争取的底线是2位部长。在与505选前的4位正部长恰好少了一半,真是时不我与,毕竟马华在本届全国大选的战绩已经惨不忍睹,在处处讲求实力的政治圈里,马华并没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只能头低低的“忍辱负重”,处于人给什么就拿什么的窘境。
马华只赢取7国11州议席,被砂拉越土保党趴头后,“国阵第二大党”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为此,马华的政治诉求只能自知量力,不宜太过乐观与强求。所幸西马其他成员党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才不致于被大队遗弃,同苦共难应对在野党的强攻。
马华聊以告慰的是在上月间的补选中,虽然同样落败,不过,该选区的华人票支持率已从18%提高到25%,是否显示马华已从谷底回弹呢?
马华必须向华社展示她在经历苦难之后,已经蜕变及了解到华社摒弃他们的原因,同时,国阵更须配合马华的改革步伐,别让马华只能在执政团队里当消防员,不断在替不公平的政策灭火及消毒而已,如果入阁仅能做这些,那么,其重新入阁的意义看来并不大,发挥的政治效益也不强。
实际上,这是马华展示能量的最后机会,马华应该珍惜及证明他们的确能为华社做事,真正是在代表大马700万华人。
是宝?是烦恼?
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日 晚上十时五十七分
文:巫伟强
古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中有一位老人,就好似有一件宝物,但是,如果这个老人家在退位后还整天跟你喋喋不休,指指点点,恐怕这一老在一些人眼中看来就未必是宝,而是烦恼。巫统有老马,国大党有三美,马华比较幸运,除了有蔡细历,还加一个翁诗杰,虽未五胡乱华,却常常让你屁股如针刺。
社会中的组织,多数会在元老退休后在组织上安插一个职位,有些职位的出现是为了纪念他,感激他对组织的付出,希望他能退而不休的继续给予指点。不提巫统,不谈国大党,就谈谈马华两老好了,蔡细历和翁诗杰对现今领导层,似乎有很多意见,一个始终对入阁事件看不化,另一个好像还对竞选总会长只得160票感到介怀。
国阵成员党之中,马华算是拥有最多退位总会长的政党,前有梁陈之争的李三春,梁维泮和陈群川,后有林良实,黄家定,翁诗杰再到蔡细历,7位前老总当中,最活跃于关注党务,时不时吐嘈的,前有翁诗杰,后有蔡细历。其他总会长是退位后就退居幕后,最后面的两位前老总,还继续手持代表权,是中央代表呢。
蔡细历是在自家区会竞选代表,老翁才厉害,一飞就到吉打州最北端拿代表权。老翁对党的关心,是超乎大家想象的,很多人都不懂,今天是廖中莱当总会长第几天,老翁可很关心廖总,还选在将近100天时发文告,消遣这位前爱将,马华新领导层上任将近100天,没有多大表现,除了举办一场特大和补选受到重挫。
哗噻,几够力一下!不过,话说回来,老翁可不是特别照顾老廖,在老蔡当总会长时,一样频频发射长短炮。他曾经说过,政客可以为了政治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他曾经给老蔡扣上不少帽子,他曾经形容老蔡偏聋,更曾轰蔡细历不让马华入阁,却还安安稳稳,继续当他槟城港务局主席。
当然啦,蔡总也是常常对老翁和老廖左右开弓,最经典语录莫过于这一句,退休不代表自己“脑死”,反之将以中央代表身份继续关心马华,包括批评廖中莱的领导。敢情是说,7位前老总都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马华应该不至于会像今天开7-11连锁店。
的确,老人家的经验比我们多,固然是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们提点,将经验告诉我们,跟我们分享,作为我们的借鉴,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甚至还有捷径可抄。最怕就是遇到倚老卖老,动不动就把“过桥多过你走路,吃盐多于你吃米”挂在嘴边,一老未成宝,制造出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