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8-10 20: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大马
“国语都不懂”,控方质疑纳吉女皇律师资格
Jun 13, 2022 6:56 PM 更新: 7:02 PM
前首相纳吉申请,委任女皇律师乔纳森莱德劳为他在SRC国际公司案的上诉中辩护。惟控方认为该项任命不符法律要求,比如有关律师并不谙马来文。
副检察司阿斯洛夫(Mohd Ashrof Adrin Kamarul)在宣誓书中点出,乔纳森莱德劳(Jonathan Laidlaw)不符合《1976年法律职业法令》(166号法令)第11(2)条文的基本要求。
他也提到,纳吉根本不需雇用来自英国的女皇律师,因为本地有很多经常针对滥权、刑事失信和洗黑钱案出庭打官司的律师。
质疑有何特殊资格
阿斯洛夫指出,本地律师曾无数次在推事庭至联邦法院,针对类似的案件打官司,而辩方并未证明他们是如何缺乏能力、特殊资格或经验来为纳吉辩护。
他继称,比起本地律师,乔纳森莱德劳不见得在马来西亚法律及有关SRC控罪的程序方面,拥有相对特殊的资格和经验。
“申请人(乔纳森莱德劳)并未符合166号法令第11(2)条文要求掌握马来文,以根据第18条文提出特别申请的规定。”
“根据166号法令,申请人并非成为特设律师的合格者。”
“沙菲宜(Muhammad Shafee Abdullah)曾代表被告在审讯和上诉庭上诉时辩护,已清楚印证沙菲宜具备在联邦法院处理上诉案的特殊资格或经验。因此,这项申请没有法律依据。”
法庭择定8月审讯
吉隆坡高庭将于本周四,针对纳吉申请委任乔纳森莱德劳为律师一事进行案件管理。
沙菲宜之前主张,委任女皇律师有助促进马来西亚法学的发展和成熟,因为此案涉及一些国内法庭不曾裁决的新颖课题。
2020年7月28日,吉隆坡高庭宣判,纳吉涉及SRC公司4200万令吉资金案的7项指控皆罪名成立,纳吉随后提出上诉。
上诉庭在去年12月8日驳回纳吉的上诉申请,维持高庭的裁决及刑罚。但上诉庭允准暂缓执行裁决,以待辩方向联邦法院上诉。
联邦法院已择定于今年8月中旬起,审理纳吉的上诉申请,聆讯日长达10天。
政府拟修语文出版法,不尊重国语可罚5万或监禁
Jun 21, 2022 9:38 PM 更新: 9:39 PM
语文出版局正修订《语文出版局法令》,以对不尊重国语者施予监禁,或最高5万令吉的罚款。
《马新社》今天引述国家语文出版局(DBP)管理委员会主席阿旺沙利延(Awang Sariyan)说,上述两项刑罚是修订案的建议之一。
据他披露,有关修订案正处于最后讨论阶段,料在下个月提呈给首相。
“这无关语法或拼写错误,而是对国语不敬。”
“建议中的罚款非志在惩罚,是为了唤起爱国情怀。”
他是今天出席国家语文出版局66周年庆时,向记者如此表示。
建议也修订国语法令
阿旺沙利延表示,语文出版局也建议一并修订《国语法令》,以便语文出版局能有效履行作为语言执法机构的职务。
他认为,一旦《国语法令》获得扩大,政府就可要求语文出版局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政策。
他补充,法令必须全面修订,不该仅限于执法,需涵盖国际化和文学语言认证。
媒体之前报道,政府将修订《1959年语文出版局法令》,允许语文出版局对付任何在使用马来文时的违法行为,包括在县级。
首相依斯迈上个月曾宣布,政府将修订《1959年语文出版局法令》,以便语文出版局有执法权。
他举例,这将允许语文出版局对错误使用马来语的标示牌采取行动。
修法可加强权威,语文局促别着重对国语不敬刑罚
Jun 24, 2022 8:09 AM 更新: 8:09 AM
国家语文出版局(DBP)管理委员会主席阿旺沙利延认为,媒体不应仅聚焦《语文出版局法令》修订案中,对不尊敬国语者的执法及刑罚部分。
阿旺沙利延(Awang Sariyan)接受《当今大马》采访时指出,媒体应全面地看待这次修法,包括语文出版局身为国内主要语言机构,在国际层面的认证、评级、授权、商业和活动领域的角色。
“媒体着重报道执法层面,尽管在两天前(6月21日)与教育部长的记者会上,语文出版局董事局主席提到,这次修法是全面的。”
不过,阿旺沙利延没有回应,本次修法计划纳入哪些罪行。
修案通过则更有权威
他表示,如果修订案获得通过,语文出版局将具备更加明确的权威,履行它身为国家主要语言机构的职责。
阿旺沙利延促请各界,耐心等待修订案按照程序提交给当局。
他也透露,本次修订案耗时逾十年,因此,语文出版局希望,随着政府现在有明确意图,要提升马来语地位,语文出版局可以有机会更有效地履行职责。
《马新社》两天前报道,《语文出版局法令》修订后,不尊重国语者将被施予监禁,或最高5万令吉的罚款。
据报道,阿旺沙利延透露,《语文出版局法令》修订案已来到最后阶段,预计在下个月提呈给首相。
他也在周三发表的文告中提到,1959年的《语文出版局法令》只是把语文出版局从政府部门升级为法定机构。
而本次修订案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可进一步让语文出版局履行职责,尽管它一直有六大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
1.建设并丰富国语在各个领域的使用,包括科学与科技
2.培养国语文学人才
3.印刷、出版或协助印刷及出版国语和其他语言的书籍、杂志、小册子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4.规范拼写和发音,以及为术语制定适当的国语用词。
5.鼓励正确使用国语。
6.鼓励根据现行法律,在所有场合广泛使用国语。
人民之声声援叶诗妮,促马新社撤法律行动
Aug 10, 2022 7:14 PM 更新: 7:15 PM
前主播叶诗妮揭露旧雇主《马新社》待遇不公,《马新社》反扬言要对付。公民组织人民之声呼吁《马新社》勿采取法律行动,以免造成媒体界的寒蝉效应。
“人民之声声援叶诗妮,并且呼吁《马新社》撤回针对这个前职员的法律行动。”
人民之声执行主任斯文(Sevan Doraisamy)今天发文告表示,马来西亚新闻自由早已在倒退,《马新社》的法律行动可能进一步对本地媒体形成寒蝉效应。
因此,他呼吁《马新社》撤回针对叶诗妮的法律行动,并且聚焦于处理叶诗妮提出的问题。
“从劳工观点来看,我们相信叶诗妮贴文提出的问题是完全恰当且合理的,尤其在叶小姐试图联系《马新社》主席拉丝阿迪芭上议员但不果后。”
“不仅如此,叶小姐已在贴文表明,她不会继续待在媒体界,因此她仅仅是分享其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对大马媒体圈日益恶化的处境。”
斯文更提醒,众所周知大马的记者正面对许多挑战,包括新闻自由不获保障、疫情与经济困境导致记者福利缩减。
NUJ:不存在诽谤
半岛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总秘书陈城周也发文告批评,《马新社》根本没必要采取法律行动。
他说,《马新社》作为国家新闻社,同时是国内的权威媒体,理应关注雇员福利与薪资。
“叶诗妮在面子书的贴文纯粹是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以及捍卫劳动权益的原则。”
“半岛新闻从业员职工会不觉得(她)有诽谤该公司的动机。”
“捍卫雇员福利是任何企业的所有工人的基本权益,因此诽谤《马新社》声誉的说法并不存在。”
陈城周建议《马新社》与叶诗妮透过正确渠道和谈判来解决问题,而非恐吓记者。
他补充,记者福利应该不时改善,确保他们获得应得的薪资。
申诉待遇差人力不足
《马新社华语新闻》在8月5日于面子书专页公告,他们的播出时间从8月起更动,只在每周一至周五傍晚6点半直播,而当天晚上10点重播。这意味着,星期六和星期天不再有新闻,少了两天。
叶诗妮前天凌晨在面子书专页发文表示,《马新社华语新闻》2019年纳入母公司是“噩梦的开始”,职员首次集体减薪,且缺乏调薪机会与晋升渠道,之后人力严重不足,无法维持日常运作。
《马新社》昨晚发文告否认叶诗妮的说法,并扬言向对方采取法律行动。
促马新社公平对待华语新闻,邹宇晖:别只当“多元橱窗”
Aug 9, 2022 4:57 PM 更新: 5:28 PM
《马新社电视华语新闻》前主播叶诗妮的贴文引起关注,行动党都赖区州议员邹宇晖认为,马新社作为官方媒体不应带头打压媒体工作者。
邹宇晖今天发文告表示,马新社主席拉丝阿迪芭应该严正看待此事,确保各语文的新闻部门资源分配公平与到位,重新让华语新闻恢复到一周七天的播报时段。
他说,马新社应减少聘请人员的官僚作风,善用官方资源,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福利。
“官方媒体不应该带头欺压媒体工作者,反之应该成为其他媒体的榜样,让马新社成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官方通讯社,真正做到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梁。”
拉丝阿迪芭今早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说,她已收到报告,并将了解这件事。
质疑沦为官方“多元橱窗”
邹宇晖指出,马新社是政府与华人社会的重要沟通桥梁,却遭受不公对待。
他质疑华语新闻部是否已沦为官方的“多元橱窗”。
“马新社是国家官方新闻通讯社,扮演着政府与民间上情下达的角色,因此官方通讯社当年才设立华语新闻部,以作为马来西亚政府及华人社会的重要沟通桥梁。”
“然而,最新的事态演变显示,马新社似乎已经把华语新闻部当成可有可无的部门,竟然可以大减人力,甚至减少播报时段也毫不在乎。”
“在马新社眼里,华语新闻部是否只是官方的一个‘多元橱窗’,以为只要存在就能够向华社交待,而完全无需理会新闻的质量和新闻工作者的福利对待?”
抨马新社资源分配不公
邹宇晖也认为,马新社华语新闻时段缩减,证明了华语新闻部并没有获得马新社的平等对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马新社资源分配不公,直接反映在新闻从业员所获得的权益和福利上,间接导致了华语新闻人手不足,被迫牺牲新闻质量和时段。”
“这样的发展走势,实在让人担忧马新社华语新闻是否有朝一日撑不下去,而面临‘消失’的局面。”
马新社华语新闻剩5天
《马新社华语新闻》在8月5日于面子书专页公告,他们的播出时间从8月起更动,只在每周一至周五傍晚6点半直播,而当天晚上10点重播。
《马新社华语新闻》原本每天播出。这意味着,星期六和星期天不再有新闻,少了两天。
叶诗妮随后在面子书撰文揭露,由于待遇太差,人手流失,加上聘用程序充满繁文缛节,以及不愿内部晋升记者等问题,导致如今局面。
根据叶诗妮,《马新社华语新闻》今年7月人力严重不足,原本的8人团队剩4人,如今甚至只剩下3人,无法再维持日常运作。
|
|